用户:Ingrid1996/Sandbox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莫扎特歌剧作品

第一诫的义务(1767年)
阿波罗与雅辛托斯(1767年)
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妮(1768年)
善意的谎言(1768年)
本都王米特里达梯(1770年)
阿斯卡尼俄斯在阿尔巴(1771年)
西庇阿之梦(1772年)
卢基乌斯·苏拉(1772年)
假扮园丁的姑娘(1774年)
牧羊王(1775年)
埃及王塔莫斯(1779年)
赛蒂(1780年)
依多美尼欧(1781年)
后宫诱逃(1782年)
开罗之鹅(1784年)
失望的新郎(1784年)
剧院经理(1786年)
费加罗的婚礼(1786年)
唐·乔望尼(1787年)
女人皆如此(1790年)
魔笛(1791年)
狄托的仁慈(1791年)

魔笛》(德文:Die Zauberflöte)是莫扎特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德语歌剧[1]脚本。

作品背景[编辑]

Emanuel Schikaneder魔笛作词人兼剧中巴巴吉诺一角。图为剧中的Emanuel Schikaneder身背一个鸟笼。见下

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维多剧院(Theater auf der Wiede)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瓦尔塞根伯爵的委托,写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杰诺的二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夜之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Der holle rache)》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之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的本质,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长笛的相竞赛。

整部歌剧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氛,经常出现“3”这个数字〈神圣的数字〉,有着浓厚的共济会特征。

角色[编辑]

1791年9月30日首演剧目表。原文之英文翻译详见脚注。 [2]
角色 !声域 !1791年9月3日首演
(指挥: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
塔米诺 (Tamino) 男高音 Benedikt Shack
巴巴吉诺 (Papageno) 男中音 Emanuel Schikaneder
帕蜜娜 (Pamina) 女高音 Anna Gottlieb
夜之女王 (Queen of the Night)[3] 女高音 Josepha Hofer
萨拉斯妥 (Sarastro) 男低音 Franz Xaver Gerl
三位侍女 两位女高音、一位女中音 Mlle Klöpfer, Mlle Hofmann, Mme Elisabeth[4] Schack
摩罗 (Monostatos) 男高音 Johann Joseph Nouseul
三位仙童 童音 (Treble) Anna Schikaneder; Anselm Handelgruber; Franz Anton Maurer
Speaker of the temple Bass-Baritone Herr Winter
三位僧人 一位男高音、两位男低音 Johann Michael Kistler, Urban Schikaneder, Herr Moll
芭芭吉娜 女高音 Barbara Gerl
两位穿盔甲的男人 男高音男低音 Johann Michael Kistler, Herr Moll
三个奴隶 两位男高音、一位男低音 Karl Ludwig Giesecke, Herr Frasel, Herr Starke |- 牧师、奴隶及侍卫数名 |- 在首演剧目表中仅记有演员的姓氏,姓氏前为头衔:"Hr." = Herr, Mr.(先生);"Mme." = Madame, Mrs.(女士), "Mlle." = Mademoiselle, Miss.(小姐[5]

While the female roles in the opera are assigned to different voice types, the playbill for the premiere performance referred to all of the female singers as "sopranos". The casting of the roles relies on the actual pitch range of the part.[6]

伴乐阵容[编辑]

These singers perform with an orchestra consisting of two flutes (one doubling on piccolo), two oboes, two clarinets (doubling basset horns), two bassoons, two horns, two trumpets, three trombones (alto, tenor, and bass), timpani and strings. The work also requires a four-part chorus for several numbers (notably the finales of each act); and a glockenspiel to perform the music of Papageno's magic bells.

剧情大纲[编辑]

在逝去的年代里,世界一度陷入失衡的状态。日和夜,阴和阳,决然的分开了。在夜的世界里,万物无法繁殖。在日的领域里,万物得不到休养生息。人类苦不堪言,却无法知道,为何世界乱了秩序?唯有认为,这是一个诅咒。

第一幕[编辑]

在遥远东方的一个小国,王子塔米诺,别离家园。希望能找到解除诅咒的方法。

第一景

夜之女王arrival. Stage set by Karl Friedrich Schinkel (1781–1841) for an 1815 production
流浪途中,在穿越日和夜的分界时,塔米诺遇到了一条凶恶的大妖龙,就在和它恶斗、力尽不支而昏迷的时候,为夜之女王的三位侍女所救。在这里塔米诺认识了一位天真快乐的捕鸟人巴巴吉诺。并从三位侍女处得知夜之女王的女儿帕蜜娜公主,被妖人萨拉斯妥拐禁在日之界。这个妖人,曾经是帕蜜娜父亲的得力助手。当公主之父过世后,他偷走了大日轮。从此日和夜便分开了。

第二景

王子看到帕蜜娜的画像,顿生爱慕之心。立誓要救出公主。

第三景

夜之女王把帕蜜娜许配给塔米诺,并赠给王子一支魔笛,也赠予巴巴吉诺一具魔铃,这两件逢凶化吉的法器。另派三个仙童带路,好去救出小公主。夺回大日轮,恢复世界的秩序。

第四景

美貌温柔的帕蜜娜公主,不堪看守摩罗的骚扰,决心出逃却不幸失败,在挣扎中昏倒。就在这时,和王子失散的巴巴吉诺正好经过,他奇特的捕鸟装扮吓走了摩罗。巴巴吉诺告诉公主,夜之女王找到了一位英俊勇敢的王子前来救她,帕蜜娜听了好生欢喜。

第五景

在三个仙童的引导下,王子塔米诺来到了日之界。那儿有三个入口,分别是慧(理性)、天(自然)、悟(智慧)。塔米诺试了慧和天,却被神秘的声音所斥回,王子并不就此而灰心,他接着走向悟,这时有一位辩者从悟走出来。辩者告诉塔米诺,萨拉斯妥并不是如王子所想的这样是一个恶魔,相反地,他是一位有大爱的圣者,正在努力恢复世界的平衡,重建人间天堂。
由于夜之女王想要以迷信、仇恨和奴役来统治世界,帕蜜娜之父在死前把大日轮交给了大祭司。为了不让帕蜜娜公主受到夜之女王复仇思想的影响,所以把她留在日之界。任何人如果想要进入日之界,必须通过考验。塔米诺对辩者的话半信半疑,准备离开,但在听到神秘声音说帕蜜娜边活着时,为了救出公主,塔米诺决定接受考验。

第六景

在等待中,塔米诺吹起笛子,美妙动听,林间的动物都出来共舞,令他心旷神怡,也感受了魔笛的法力。他心中想着帕蜜娜,笛声更高扬。远处传来巴巴吉诺的排笛声,王子便循声寻找。

第七景

帕蜜娜和巴巴吉诺听到王子的笛声更加快脚步,同笛声的方向跑去。不巧又被摩罗率众啰喽赶上前来。巴巴吉诺情急之余,祭出魔铃。摩罗和众啰喽们从未听过这种天音,乐得手舞足蹈。与被铃声所引来的动物一起拥舞进了林间。

第八景

两人才刚松了一口气。不巧又碰上萨拉斯妥出巡到来。巴巴吉诺吓得四处躲藏,公主则决定说出为何要逃跑的原因。萨拉斯妥宽恕了帕蜜娜,但还是不准她回夜之界去见夜之女王。这时辩者带领塔米诺到来,虽然素昧平生,然而俩人心有灵犀且一见钟情,立即相拥在一起,互许了终身。

第二幕[编辑]

第九景

世界各地智者,为了解决日夜不调所引起的民生疾苦,纷纷前来加入萨拉斯妥,群聚苦思解决之道。萨拉斯妥告知他们,由于一个年轻王子的来到,日夜圆融可期。因为帕蜜娜怀有启动阴,也就是夜的月轮,和大日轮结合,日夜循环就恢复了。塔米诺年龄出身足以和帕蜜娜相配,同时他具有美德,既勇敢又仁慈,当王子通过测验后,也就是他让贤的时后。世界秩序将由年轻的一对来重建。由于测验非凡人肉身所能承受,萨拉斯妥向天神祝祷,祈求赐给力量。祈祷后,为激励塔米诺,大祭司使唤帕蜜娜来和王子一见。帕蜜娜苦求王子不要接受这凡身无法通过的试验,然而王子已下了决心。

第十景

两位僧人前来为塔米诺和巴巴吉诺作测验的准备。王子一心只想救出公主,意志非常坚定。捕鸟人则是不情不愿的。僧人说:“想不想要一个芭芭吉娜呀?”巴巴吉诺才勉强留了下来。俩位僧人离去后,三个侍女从地底钻出来,要塔米诺和巴巴吉诺跟着她们离开。因为这个考验并不是凡身所能承受,恐有性命之忧。但塔米诺不为所动。三个侍女的动静被发现后,祭司召来大雷把她们轰回了地底。两位僧人进来恭喜塔米诺和巴巴吉诺,测验通过了。

第十一景

在萨拉斯妥圣殿后花园里,美丽的帕蜜娜公主在花丛中睡着了。不死心的摩罗蹑手蹑脚的进来。看到帕蜜娜的美睡姿,又起心想偷吻公主,却被突然现身的夜之女王吓得躲了起来。夜之女王认为塔米诺受了萨拉斯妥的影响,已经背叛了她。大怒地拿出一把银匕首来,要帕蜜娜杀了大祭司,不然母女永远不会团圆。自从大日轮到了萨拉斯妥的手上之后,夜之女王的法力渐渐地在消退。然而公主却不认为这是背叛。因为她死去的父亲,生前非常认同萨拉斯妥的理想,一度想要加入他的僧团。

夜之女王呼唤了所有的复仇之神的名字后,怒气冲冲的离去。在一旁窃听的摩罗立即跑出来威胁公主,被萨拉斯妥斥退。帕蜜娜向萨拉斯妥求情,请他放过她的母亲。大祭司说:他知道夜之女王及其随从正潜入了圣殿地底,四处找寻复仇的机会,但是她们不会得逞的。他也不会以报复的方式去对待她们。因为在这神圣的地方,只有爱和宽恕才能使人类得救,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第十二景

塔米诺和巴巴吉诺的第二个测验是沉默。捕鸟人不理王子一再的提醒,直吵着要喝水,就来了一个样子丑陋的小老太婆,拿了一杯水给他,又说她芳龄十八,有一个男朋友名叫巴巴吉诺,捕鸟人正错愕间,一声大雷轰走了她,也叫巴巴吉诺吓破了胆。这时三位仙童把被僧人收走的魔笛和魔铃带来,又送了一桌酒菜,巴巴吉诺酒醉饭饱之余,聒噪不休。塔米诺则吹着魔笛,心里想着公主。帕蜜娜循笛声到来,见到塔米诺就满心欢喜,然而王子却不理她,爱说话的巴巴吉诺在这时偏偏想起之前的大雷声,也不答公主的话。帕蜜娜以为王子变了心,伤心而去。

第十三景

在道场里,萨拉斯妥和众智者感谢天神让塔米诺通过了头两个考验。接下来就是危险的火和水的考验。

第十四景

虽然没有通过第二次测验,然而巴巴吉诺漫不在乎,僧人告诉他已经没了加入日之界最高层的希望,不过天神懒得罚他了。乐天的捕鸟人只吵着要喝酒,因为这些有关世界什么的话,还不如一杯好酒来得实在。巴巴吉诺被留在洞穴里,也得了一大杯酒。喝得兴起,唱起酒歌来,但恨没有女人作伴。那位被大雷轰走的小老太婆又出现了,并说如果巴巴吉诺不答应娶她,那他就终生出不了这里,捕鸟人勉强答应了。小老太婆现出本相来,原来是一个年轻可爱的小姐儿且身穿捕鸟装,名叫芭芭吉娜。俩人正要相拥,僧人出现强拉走了芭芭吉娜。

第十五景

Tamino and Pamina undergo their final trial; watercolor by Max Slevogt (1868–1932)
伤心欲绝的帕蜜娜公主,以为永远见不到塔米诺了,想要用夜之女王给她刺杀萨拉斯妥的银匕首自杀。三位仙童及时到来,告诉公主王子没有变心,为了对人类的大爱,塔米诺已把自身性命置之度外。

第十六景

在面对火和水的测验时,帕蜜娜及时赶到,愿和王子死生与共。魔笛本是帕蜜娜之父采千年古木,在二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特殊时辰制成。只要吹着它,任何危险都可安然度过。在帕蜜娜的陪伴下,塔米诺吹起魔笛,通过了火与水的考验,脱胎换骨,成为日之男的一分子。

第十七景

巴巴吉诺四处的找寻芭芭吉娜不果,最后决定使用苦肉计,希望可感动天神还他芭芭吉娜。他试着以上吊来博取同情,可惜无效。幸好三位仙童又及时的来到,并教他使用魔铃,果不其然的叫出了芭芭吉娜。共结连理,作一对快活的人间夫妻。

第十八景

摩罗恼羞成怒,便去游说夜之女王。夜之女王答应将帕蜜娜公主赏赐给他,条件是带领她们一行人从地底密道进入萨拉斯妥神殿里,好把七环大日轮抢回,从而以她的方式来统治世界。在进到地底不久摩罗误触机关,这条密道就永远的被封了起来。

第十九景

在神殿里,萨拉斯妥把大日轮传给了塔米诺。从此阴阳和谐,世界的秩序也恢复了。

Noted highlights[编辑]

Act 1
  • "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 (The birdcatcher am I) – Papageno, Scene 1
  • "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 (Oh, tremble not, my beloved son) – The Queen of the Night, Scene 1
  • "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ön" (This image is enchantingly beautiful) – Tamino, Scene 1
  • "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 (How strong is thy magic tone) – Tamino, Finale
Act 2
  • "O Isis und Osiris" (O Isis and Osiris) – Sarastro in, Scene 1
  • "Alles fühlt der Liebe Freuden" (All feel the joys of love) – Monostatos, Scene 3
  • "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Hell's vengeance boileth in mine heart) – The Queen of the Night, Scene 3
  • "In diesen heil'gen Hallen" (Within these sacred halls) – Sarastro, Scene 3
  • "Ach, ich fühl's, es ist verschwunden" (Ah, I feel it, it is vanished) – Pamina, Scene 4
  • "Ein Mädchen oder Weibchen" (A girl or a woman) – Papageno, Scene 5
  • "Pa–, pa–, pa–" – Papageno and Papagena, Scene 10

参考文献[编辑]

  1. ^ 德语歌剧的主要特征是允许有对话念白。
  2. ^ 首演剧目表原文英文翻译: [Imperial] & [Royal] [privileged] Wieden Theater / Today, Friday 30 September 1791. / The Actors of the Imperial and Royal Privileged Theater on the Wieden will have the honor to perform / For the First Time: / DIE ZAUBERFLÖTE / A Grand Opera in 2 Acts, by Emanuel Schikaneder. / Characters / Sarastro ... Herr Gerl. / Tamino ... Herr Schack. / Speaker ... Herr Winter / {First, Second, Third} Priest ... {Her Schikaneder, sen[ior], Herr Kistler, Herr Moll} / Queen of Night ... Mme. Hofer. / Pamina, her Daughter ... Mlle. Gottlieb / {First, Second, Third} Lady ... {Mlle. Klöpfer, Mlle. Hofmann, Mme. Schack} / Papageno ... Her Schikaneder, jun[ior] / An Old Woman [i.e., Papagena]... Mme. Gerl / Monostatos, a Moor ... Herr Nouseul / {First, Second, Third} Slave ... {Herr Gieseke, Herr Frasel, Herr Starke} / Priests, Slaves, Retinue / The music is by Herr Wolfgang Amade Mozart, Kapellmeister, an actual I[mperial] and R[oyal] Chamber Composer. Herr Mozart, out of respect for a gracious and honourable public, and from friendship for the author of this piece, will today direct the orchestra in person. / The book of the opera, furnished with two copper-plates, on which is engraved Herr Schikaneder in the costume he wears for the role of Papageno, may be had at the box office for 30 kr[eutzer]. / Herr Gayl, theater painter, and Herr Nesslthaler as designer, flatter themselves that they have worked with the utmost artistic zeal according to the prescribed plan of the piece. / Prices of admission are as usual. To begin at 7 o' clock.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Deutsch (1965, 407–408))
  3. ^ 夜之女王有时被称作“Astrifiammante”,which evidently comes from an Italian translation, such as one, of the adjective "sternflammende" ("star-blazing") in the original libretto.
  4. ^ Branscombe, Peter. Die Zauberflöte. Cambridge Opera Handbook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48. ISBN 0-521-31916-1. 
  5. ^ 表格中信息来源University, which cites Branscombe 1991.
  6. ^ For relevant discussion see Boldrey and Caldwell (1995).

外部链接[编辑]